首頁  >  喝水知識家  >   >  水是最好的養生品_姚偉明醫師

水是最好的養生品_姚偉明醫師

 

 

仁美科技很榮幸採訪姚醫師,為仁美產品愛用者提供飲水方面的健康養身方法。

您認為維持人體健康的秘訣是什麼?

姚醫師:我認為健康就像是自己的一本存摺,一樣會有收入與支出,等於是一種財富的儲蓄。多做對健康有益的事情,等於是增加健康存摺的收入,反之,如果消耗過多或透支,健康的本錢就會不斷地流失。所以,健康的觀念不是講究制式化或標準化的行為或觀念,而是講究收支平衡。維持身體的健康平衡,主要朝三個方向身體力行:

  1. 代謝平衡:我們如何運作一個物質進入體內,並如何將之轉化、昇華、利用,甚至最後的排泄,都屬於代謝上的平衡。
  2. 免疫系統的平衡:免疫系統就像維持社會治安的警察一樣,如果警察的功能良好,社會是和諧、安全的;如果警察不守法、怠惰、工作量太大…等等,就會造成功能上的喪失,無法維持平衡,所產生的危害將比壞人還要可怕。
  3. 營養平衡:營養比重要均等,不能偏差,才能達到一個恆定的作用。

另外,健康與疾病之間存在著一個灰色地帶,稱之為「亞健康」,意指人體雖然沒有生病,但是健康不足,也就是一般所說的,生理與心理方面的功能衰弱或功能不良。所以「亞健康」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健康維護最重要的範圍。

因此最需要積極行動的就是「減少危害」。以「水」來說,水對人體很重要,每天非喝水不可,如果喝的水不好,那就是一種危害;空氣品質不好,也是一種危害;平常環境的接觸,例如食物、材質、裝潢、土壤…,噪音、電磁波、輻射的危害…這些碰觸到、吸收到的物質,都會有危害性,也都是我們人類發展科技,沒有重視平衡所帶來的結果。

 

請問您認為水跟人體的關係?

姚醫師:人體大約有70%是水分,水在人體的生理機能與大大小小的運作,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,亦是人體最基本的結構,我們可將水在人體的功能,可分為幾個方面來看:

  1. 清洗:清洗人體內部。
  2. 滋潤:水份進入人體,可滋潤人體細胞組織,例如皮膚系統如果含水量足夠,皮膚看起來就比較有光澤。
  3. 排泄:透過水份,可以將廢物質及有害物質,經由汗水、尿液、糞便等排出人體外。
  4. 新陳代謝:水可以轉送人體細胞所需要的物質,例如氧氣、礦物質、水溶性維生素等,將它們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。

如果我們不注重喝水,或喝到不好的水,對人體會有甚麼影響?

姚醫師:其實水不只是拿來喝,連洗、用都對人體有影響。水從自來水廠分解池出來後,會加氯來達到殺菌的作用,再經由鉛管送到家中,運送當中會產生許多物質,我們再拿來使用和食用,都會產生問題。所以不好的水,大概有幾個方面會影響人體,如微生物過量(大腸桿菌、生菌數、病毒、細菌),會造成感染;重金屬、化學物質(如戴奧辛..)過量,使身體敏感;氯氣過量,會造成呼吸道敏感。所以劣質的水,從頭到腳都對人體有很大的影響。相對地,就會有人認為既然水有這麼多危害人體的物質,把它濾的乾乾淨淨就可以放心使用,例如逆滲透水,它雖然不是劣質水,卻是不健康的水,喝進人體會有負面的影響。由上可知,劣質水分成使用、食用方面,如果食用到不好的水,人體會產生酸性體質、容易被感染、過敏、毒物沉積等等的危害。所以水源的維護是很重要的。

請問您認為如何喝水才能做到保健的效果?

姚醫師:每個人都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每天喝水量要多少。就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來說 ( 無腎功能、肝功能… 問題), 每天適當的飲水量為2000 - 2500cc,以體重換算,平均一公斤需要30cc的飲水量。此外,環境溫度也會影響人體飲水量的多寡,例如冷氣房或溫度高的場所,就必需增加飲水量。如果水份攝取過少,會造成脫水,長期下來皮膚會乾燥且色素沉澱,排尿少的話,還會引起結石。在攝取水分時,不要用飲料或茶來代替白開水,飲料並不代表就是水,因為飲料添加了許多物質,超過人體所需就會變成負擔,例如咖啡因,會引起骨質流失、刺激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,尿酸排泄緩慢引起痛風也是問題之一。所以,在醫療上會鼓勵腎功能運作正常的痛風病人,大量喝白開水。從醫療上角度來看,飲料不應該取代水份。

現代人在取得飲用水非常方便,隨手就可以在便利商店購買,飲用瓶裝水是否會對人體有不好的影響?

姚醫師:便利商店所販售的瓶裝水並不是不乾淨,而是長期飲用會帶來一些問題,例如容器(寶特瓶)本身會釋放出化學物質,所以不建議使用塑膠容器來長期存放飲用水。 

我們在哪些時段喝水,對人體比較有益?

姚醫師:早上起床空腹或用餐前喝一杯水是一個很好的生活習慣,可以啟動食道、腸胃道的運作,傳達「我要開始吃飯」的訊息給大腦,並促使腸胃道開始潤滑、分泌酵素;睡前如果口渴,也可以少量喝些水。

【結語】

姚醫師是從傳統醫學訓練出身,認為醫學在治療疾病已經有一些主流價值觀。但是,在對於「亞健康」與「功能衰弱」方面,我們可能就要從日常生活中更早去做預防,調整生活作息規律,再以營養與運動的配合,才能維護身體健康,不要等到生病,再來尋求傳統醫學治療、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