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居家淨水專題】水庫住大量藻類,就愛跟你搶水喝 ~
上一篇我們談到內毒素,而水中的內毒素就是由產毒微細藻類形成的藻華,
數量過多時,會汙染水庫,產生一定的影響,尤其台灣亞熱帶氣候,更需加強檢測。
小心水庫含大量藻類,影響民生用水
台灣地處亞熱帶,日照強烈,非常適合藻類生長,又因大量氮、磷的污染物所造水體優養化現象, 水中的內毒素即是這些產毒微細藻類形成的藻華,不但造成養殖池生物的死亡,亦污染水庫,造成飲用水安全問題。微囊藻屬於藍綠藻的一類,毒性在藻體死亡、分裂時會釋出。
內毒素即是這些產毒微細藻類形成的藻華,不但造成養殖池生物的死亡,亦污染水庫,造成飲用水安全問題。
微囊藻屬於藍綠藻的一類,毒性在藻體死亡、分裂時會釋出。
水中藻毒素,小小的水庫殺手
根據環保署2012國際環保新聞週報提出,韓國環境部與國家環境研究院,於日前宣布微囊藻毒LR型(Microcystin-LR)將被列為飲水水質監控化學物,並藉以加強自來水水質管理。此計畫緣起於最近氣候變遷引起不正常高溫、降雨減少和日光增多,以及水中藍綠藻大量增加的高可能性,因此設法管理藍綠藻釋放出的潛在毒素,將採用WHO建議的標準,微囊藻毒LR型為4種微囊毒素中最毒的1種。此計畫將視藍綠藻在水源中出現的情況,計劃1週監測微囊毒素1至3次,並將在2013年1月生效。(資料來源)
淡水水域,尤其是水庫中,常會生長一種名為微囊藻的藍綠藻。微囊藻別名為「水庫殺手」,是小顆粒狀的細胞且沒有鞘的包覆,常聚集成大至肉眼可見的群落。有些種類的微囊藻會產生毒素,微囊藻毒(Microcystis)是一種肝毒素,一種慢性毒素,也是腫瘤促進因子,只要吃到10億分之1,累積2、3個月,就會得到肝病、慢性發炎並有可能誘發急性肝炎導致肝癌。淨水廠於水量降低氣溫高的情形下較可能蘊藏微囊藻毒,微囊藻屬於藍綠藻的一類,毒性在藻體死亡、分裂時會釋出;若涉入大量毒素的話,會產生猛爆性肝炎,慢性的話,即使飲用少量,沒有出現中毒的現象,還是可能出現癌症的癌病變。
嚴防水質中的微囊藻毒素
氣象組織表示,人口增長,城市化和污染正在加劇供水壓力。氣候變化帶來更加極端和不可預測的天氣,而整體環境汙染和海水侵入,讓淡水的供應更為困難。世界衛生組織也表示,通過飲用受污染的水或在其中洗浴,人們可能會接觸藍藻毒素。
造成最嚴重影響健康的是飲用含有毒素(藍藻)的水,或者在戲水時喝下水。根據毒素的類型和水的類型或者與水相關的接觸(飲用,皮膚接觸等),藍藻毒素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。人類出現一系列症狀,包括皮膚不適,胃痙攣,嘔吐,噁心,腹瀉,發燒,咽喉疼痛,頭痛,肌肉和關節疼痛,口腔起泡以及肝損傷。
在含有藍藻毒素的水中游泳,可產生過敏反應,例如哮喘,眼睛不適,皮疹以及口鼻周圍起泡。高濃度的產毒藍藻也可使動物,鳥類和魚類中毒。
資料來源
https://e-info.org.tw/node/94674
https://e-info.org.tw/node/28151
https://www.who.int/water_sanitation_health/diseases/cyanobacteria/zh/
上一篇: 淺談內毒素與飲水的關係?
下一篇: 北市長柯文哲說:「鉛只要超過4個ppm,腦袋就壞掉了」
歡迎洽詢客服專線:0800-710-7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