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 >  最新消息  >  隨身飲水專題  >  【隨身飲水專題】塑膠微粒與民眾聞風色變的塑化劑,到底有什麼不同?
2018.10.09

【隨身飲水專題】塑膠微粒與民眾聞風色變的塑化劑,到底有什麼不同?

塑膠微粒與民眾聞風色變的塑化劑,到底有什麼不同?

 

近期,全球開始關注的議題,除了塑化劑,更發現「塑膠微粒」對環境及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。環團表示,這代表人類的塑膠使用太過氾濫,除檢討我國的垃圾回收機制以外,更應該從源頭開始減量使用,否則進入食物鏈中,傷害的還是人類自己。

 塑膠微粒與民眾聞風色變的塑化劑,到底有什麼不同?

塑化劑vs.塑膠微粒(Microbeads)

「塑化劑」是塑膠成分在高溫下溶出的物質,例如:太陽下曝曬的密閉高熱車廂中,高溫可達攝氏50度以上,塑膠瓶裝飲品瓶身中的塑化劑就可能溶出在飲料中,一同喝下肚。

「塑膠微粒」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(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, NOAA)的定義,塑膠微粒指的是小於0.5公分(5mm)的塑膠碎片,可分為三種來源,第一種是塑膠原料,將其融化後製成更大的塑膠物、塑膠片,第二種是大塊塑膠分解後的小分子,第三種則是纖維,來自聚酯纖維等的合成織物。若是在瓶身或瓶蓋封裝時混入,檢驗調查中,微粒最多者甚至一瓶水裡就超過1萬個!塑膠微粒已出現在自來水中及海洋中,恐進入食物鏈。

 

塑膠微粒恐攜帶海洋汙染進入食物鏈

環保署公布台版塑膠微粒調查,被排進海洋中的塑膠微粒,不僅在養殖、野生貝類中發現,連自來水中都有檢出。醫師認為,塑膠微粒進入海洋,材質屬「親油性」,恐攜帶海洋汙染進入食物鏈,如雙酚A、戴奧辛、多環芳香烴以及重金屬等,危害人體,至於塑膠微粒本身對健康的影響,有待更多研究。

 

塑膠微粒恐攜帶海洋汙染進入食物鏈 

台灣的鹽,恐怕也遭到塑膠微粒入侵!

海洋裡的塑膠垃圾經過裂解後,成為小於5毫米的「塑膠微粒」,去年各國陸續發表海鹽遭到汙染。清大研究團隊針對台灣的食鹽研究,果然在裡頭發現片狀、條狀和顆粒狀塑膠微粒,數量難以估計。雖然還沒有研究證實塑膠微粒對人體有危害,不過有專家提出,它很容易沾黏有害物質,進入食物鏈後恐影響人體健康,引發疾病等。

不只食鹽,研究團隊也對7款瓶裝水和3家加水站進行檢測,發現通通中標,只有南投埔里的瓶裝竹碳水沒有驗出來。

 

有國外學者認為塑膠微粒會黏附有毒物質,例如塑化劑、雙酚A、重金屬等,顆粒小到進入器官累積,可能和部分癌症、過動症、自閉症有關。食鹽和水含有塑膠微粒,有一部分和嚴重的海洋汙染脫不了關係。

 

塑膠微粒的影響,值得持續關注!

 

資料來源: 
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3387062

https://www.everydayhealth.com.tw/article/20253


♥現在就立刻了解可摺疊便利攜帶且不含塑化劑的[歐克琳BEiNG巧疊隨身濾淨瓶]

看了這篇的人,也看了上一篇【抗氧化氫水專題】[揭密]用吸管喝水對身體較好?

 

推薦閱讀:【隨身飲水專題】您吃飽(塑膠)了嗎?

 

link_s

 

 

歡迎洽詢客服專線:0800-710-710

 

購物連結購物連結

購物連結